返回顶部

返回导航

媒体聚焦

联系方式

地址:石家庄市东开发区天山大街155号

邮编:050035

电话:0311—85266590

石家庄私立一中学校公众号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9日

博物馆


不仅装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


它的存在本身就能


带给世世代代历史深远的力量


“课堂”与“研学”的紧密携手


让走进博物馆的独特经历


成为立娃健康成长过程中


的重要一课 ‍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当课堂离开教室,当知识飞出书本,沉浸式遨游在历史文化 ,一场身临其境的研学活动开始啦!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私立一中附小的立娃们走入历史的时光机,探索文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文物”在讲什么吧?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此次活动在河北省博物馆展开,私立一中附小的老师们在博物馆里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音乐、美术、科学、综合实践课,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互动提问非常热烈,展示出对河北历史地域文化的热爱及强烈的学习兴趣。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博物馆里的科技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文物介绍  胡服骑射

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

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从而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一群小寻宝师们怀着疑问和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河北省博物馆,在科学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三楼慷慨悲歌—赵国故事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三名将军手握兵器骑着大马,宋老师根据胡服骑射雕像向孩子们讲解了胡服骑射的故事,文物保存的环境以及文物出土的科学保护方法,宋老师巧妙地将科学和历史融合在一起,老师耐心的讲解,学生细心的观察,并时刻记录着。


国宝寻踪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文物介绍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元代。1964年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出土。采用青花和釉里红装饰,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釉面青亮,极为滋润。全器有10余层纹饰,层次清晰,主题突出。蹲狮纽罐盖,盖面装饰变形莲花斑纹和回纹。颈肩部为缠枝牡丹图案,肩饰忍冬纹和下垂的如意云头,云头内画荷塘莲花,云头之间有折纸花开。器腹四面用连珠纹作菱花形开光四个,开光内装饰牡丹、石榴、菊花等四季花卉纹。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红、蓝色交相辉映,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青花釉里红开花贴花盖罐器型硕大,工艺精湛,集绘画、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技法之大成,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品。‍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跟随美术曹老师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名窑名瓷展厅,曹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了青花瓷的文化以及元代青花瓷的影响,在曹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席地而坐,通过观摩文物,尝试用线条概括描绘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在笔尖的沙沙声中一张张白纸华丽变身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透雕龙凤纹铜铺手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透雕龙凤纹铜铺手文物介绍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通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21.5公斤。铺手整体呈兽手衔环形,兽首上部正中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凤鸟的双翅被两条长蛇缠绕,凤爪踩住蛇尾,蛇曲颈回首。铺首两侧各有一条向上攀爬的长龙,龙头从兽角后探出。龙头、凤尾、蛇颈均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禽兽造型生动精致,器形巨大,纹饰华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铜铺首。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综合实践郝老师带领立娃们来到了慷慨悲歌——燕国故事,给孩子们着重介绍了透雕龙凤纹铜铺手的历史故事和挖掘背景,孩子们不由得感叹古人的智慧和精妙的铸造技术,纷纷立志长大后要像古人那样,铸造出精美的作品来。


彩绘散乐浮雕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彩绘散乐浮雕文物介绍

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散乐图。王处直是五代时期后梁义武军节度使,他的墓中出土了武士门神、散乐、奉侍、十二生肖等18块汉白玉石雕。

散乐图表现的是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由15人组成。右边的第一人为女性,穿男装,头戴黑色幞头,身穿褐色圆领长袍,双手交叉于胸前,手中横握一棒,棒上有双环丝带,似为乐队指挥。右上角2个男性头缠布带,好像在进行表演或在队前导引。12名演奏者都是女子,分为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 、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图中伎乐人物丰满圆润,表情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音乐李老师根据浮雕图给立娃们讲述了图上人物的历史和中国十大古代乐器,孩子们边听着古老的故事,边认真观摩古代人使用的乐器,与古人们来了一场古今对话,最后,孩子们以一首《人间乐》来结束了今天的博物馆寻宝研学之旅。

活动结束后,河北电视台的记者对本次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采访,老师和同学们们向记者分享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和本次博物院研学课的目的和收获。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学习的“大课堂”,知行合一,收获颇丰。此次研学之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情操,放松了心情,愉悦了身心,是孩子们最美好、最难忘、最珍贵的回忆。

博物馆里,历史不再是上下五千年的数字,而是鲜活的人、事、物的构建;文物,也不再是“庙堂”之上陌生的物件,变得更加可亲、生动、有趣。‍


【红领巾研学】博物馆日看中国——立娃的寻宝之旅


历史是遥远的,


一去不复返又飘渺如烟。


还好,我们有博物馆!


一座座博物馆就静静的矗立在那里,


为我们讲述着前人的智慧。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